本文引用自AnyiChen - 抱?不抱?
妹妹的寶寶六個月大了,每個星期六、日,我們碰面,
看到可愛的寶寶又長大了點,總是很開心。
因之我這個姨媽、阿宏姨丈,還有表姊桐桐與表哥青青,
一群人總是搶著抱他,抱到我妹臉含苦笑:
「褓母說,他被抱習慣了,一放下就哭。」
前幾天去露營,也碰到一個「一定要媽媽抱」、「其他誰都不要」
的小孩,一離媽媽的懷抱就大哭,
從早上五點半哭到大家起床,搞得媽媽瀕臨抓狂邊緣。
我常碰到媽媽疑惑的問我:
「安儀,你相信『百歲醫師」那本書嗎?」
「孩子到底可以不可以訓練睡過夜?」
「孩子倒底該不該抱?」
「孩子是不是應該定時吃奶?」
我覺得,王宏哲老師在他的新書中分析得很好:
「同一種教養法,不可能適合每個孩子。」
「百歲醫生」的教養方法,或許碰到某些喜歡規律性的孩子,
的確可以奏效,
但是碰到比較敏感、高需求的孩子,
就會讓媽媽感到「訓練無效」、無比的挫折。
以我家兩個孩子來說,桐桐好吃、好睡,
從一出生,就可以一覺睡五、六個小時,
害我整夜沒餵奶,脹得只好半夜爬起來擠!
我去上班後,婆婆說她一餐200CC母奶可以在十分鐘之內喝個精光,
然後間隔四小時餵一次完全沒有問題。
她不太愛哭,但我幾乎也都是用揹巾揹著她,
她不怕生,可以自己玩、很少找麻煩。
但是,長大後的她,晚上時間到了就要睡覺,早上一早就起床,
無論是好朋友正在我家狂歡、或是大夥正在外面逛街、看電影,
她都一樣立刻說睡就睡!說起就起!
你說她小時候好帶吧?
但這種沒彈性的規律,長大後不免也是個麻煩!
青青正好相反,一餐從來不超過90cc,是個小鳥胃,
愛哭又黏人,睡不長又吃不多!
我記憶中他第一天生出來,一直不安穩,
我就抱著他,連續餵了九個小時的奶!
結果,第二天就可以擠出100cc的我,從此嚐到苦果,
因為他喝的很少,但是又要每半小時喝一次,
他一吸吮我脹奶,他卻又不喝,
於是我只好再花雙倍時間,把奶水擠掉!
做月子期間,我幾乎整天抱著他。
青青不肯吃奶瓶,白天阿嬤心疼他一直哭,也都日夜抱著。
但是,長大後的青青,卻是安全感很足夠的孩子,
他個性隨和好相處,謹慎、小心,
雖然比較膽怯一些,但是遇事卻有很好的判斷力和觀察力。
兩個孩子上學後的分離焦慮狀況都不嚴重,
也都表現的很獨立。
所以,通常,我都會告訴媽媽:
「該不該抱?」
以你的直覺、體力、精力,自己判定!
強褓中的寶寶,因為不會說話,只能以哭當溝通的橋樑,
當寶寶哭了,先看看有沒有狀況:
餓了?渴了?熱了?冷了?尿布濕了?想睡覺?有沒有地方痛痛、不舒服?
先排除狀況,再觀察一番。
寶寶哭的原因很多,有時候是環境不熟、有時候是味道不對,
有的時候是溫度不同、有陌生的影子,都會讓他們害怕、驚懼。
他們雖然還不會說話,但是五種感官是很敏銳的。
當他們感到不安全、不舒適,甚至只是太無聊,
他們就會渴求媽媽的懷抱。
這時候,
有精神、有時間,就盡量儘快的抱抱他、滿足他,
如果你很累,先出個聲音哄哄他,讓他知道你聽到了,
或是伸出手拍拍他,捏捏玩具發出聲音,讓他知道你在旁邊。
你可以不要一開始就抱他,也不妨一開始就抱他,
總之,有所回應,就是好事。
不要讓寶寶哭到最後,失望了!放棄了!從此再也不嘗試,
那不是訓練「獨立」,那是訓練「冷漠」。
不抱小孩,無關乎訓練小孩獨立與否,
抱小孩,也無關乎溺愛小孩與否,
最重要的是,孩子要有足夠的安全感、足夠的肌膚相親的時間,
他需要你大量的注意力,
才能啟迪他的智慧,讓他快樂聰明的長大。
另外一點,老實說,
你總共也只有這前半年,能無時無刻的抱著他。
接下來他要開始爬行、走路,抱的時間一天一天減少。
等到像桐桐這樣,長得比我還高,
呵呵,你要抱她,還要看她高不高興給你抱呢!